青春“乡”约:我们如何用一周时间,为一个村庄设计未来
扎根泥土,青春在晨曦中汲取灵感
响应国家充实农村文化、推动优质资源下乡的号召,“花开半夏”实践团怀揣设计助力乡村的梦想,踏上了大雅畈村的土地。为了最真切地触摸乡村脉搏,他们在凌晨四点便跟随村民走进黄花菜田。露水沾湿衣襟,指尖触碰带着晨露的花蕾,亲身体验采摘的辛劳与丰收的喜悦。实践团团长倪加俊已是第二年踏上这片土地,他深情地说:“这里盛放的黄花菜和美丽的生态,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我们渴望用所学,为村子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镜头记录下村民的辛勤与微笑,这些不仅是珍贵的调研素材,更是对乡土劳作最朴素的致敬。
洞察全链,设计从产业深处破题
实践不止于田间。队员们深入现代化的黄花菜加工车间,高效运转的自动化流水线令他们惊叹。从筛选、蒸制到烘干,科技对传统农业效率和品质的提升,刷新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的认知,也引发了设计如何融入其中的深度思考。在黄花菜博物馆,千年种植历史与文化脉络徐徐展开,尤其是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点燃了队员们的创作热情。“如何用我们的设计语言,讲好大雅畈的黄花菜故事?”这成为团队的核心课题。从种植源头到加工车间,再到文化展陈,全方位的深度调研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意绽放,“设计之花”结出丰硕成果
扎实的调研催生了丰硕的设计成果。在浙江万里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暨成果汇报仪式上,“花开半夏”实践团集中展示了他们的智慧结晶:以黄花菜形态与农耕文化为灵感,团队创作了活泼可爱的黄花菜IP形象“芽芽乐”,并由此衍生开发出表情包、冰箱贴、徽章、手机支架等一系列充满趣味的文创产品;针对黄花菜产品,他们融合古村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提出了全新的包装设计方案,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和品牌价值;团队还为大雅畈村量身定制了专属的视觉标识系统,为村庄整体形象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活动现场的图片直播,吸引了近2.5万人次在线观看,生动展现了设计赋能乡村的广泛关注度和巨大潜力。
校地“牵手”,共绘“致富花”锦绣未来
成果汇报之日,更是长效合作启航之时。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大雅畈村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该校在丽水市设立的首个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入机制化、常态化的新阶段。未来,学院将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团队前来实践,持续为当地输送设计人才和智力支持。溶江乡与浙江万里学院因“黄花菜”结缘,双方将围绕这朵“致富花”,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品牌塑造、农旅场景打造、人才培育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构建高校赋能特色农业、助力农产品营销的可持续校地合作新模式。
“金针”生辉,设计点亮振兴之路
溶江乡作为浙江省“黄花菜之乡”,其黄花菜“观为花、食为菜、用为药”,价值斐然。当地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的产业体系,黄花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值约3000余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花开半夏”实践团的到来,为这朵“致富花”增添了设计的亮色。随着实践基地的落成和校地合作的深化,溶江乡正积极借力高校资源,寻求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建立合作机制,为黄花菜等特色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青春与田野相遇,设计与产业融合,这朵承载着乡愁与财富的金色之花,在新时代的浇灌下,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花开半夏”,寓意着在生机勃发的季节播下希望的种子。这群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画笔描绘未来,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作为,为“金针之乡”的振兴注入了鲜活的设计动能,也为高校艺术设计力量服务乡村振兴书写了生动的“万里篇章”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